首页 > 文件法规 > 三农信息

临汾三农信息

第 5 期
(总 1192 期)
临汾市农业农村局
2025-01-27

    ●临汾市畜牧发展中心:坚决扛起政治责任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临汾市乡村振兴研究院督导中药材产业安全生产工作

●汾西县: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吉县农业农村局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襄汾县:金龙辞旧岁农业提质奏华章 银蛇迎新春农村提升谱新篇

临汾市畜牧发展中心

坚决扛起政治责任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临汾市畜牧发展中心坚决扛起安全生产责任大旗,以落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为核心,全面开展一系列安全生产强化措施,确保春节期间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深入落实市农业农村局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大会精神,深刻领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无死角、全覆盖。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书面、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畜禽养殖场(户)、屠宰场及相关从业人员发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告知书和畜牧业安全生产告知书,明确告知其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义务,增强防范意识。

三是排查强化重点。重点检查养殖场、屠宰场等关键场所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设施设备安全运行状况等,特别对粪污池,沼气池设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重点排查,确保隐患早发现、早整改。

四是加强应急值守。建立健全应急值守制度,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同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实行包联督导。市畜牧发展中心成立专项检查组,由班子成员亲自带队,深入一线开展安全生产督导。中心和各县明确安全生产的包联人和联络人,加强安全生产信息沟通,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上下联动、信息畅通。

市畜牧发展中心将持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狠抓安全生产工作不放松,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市畜牧发展中心)


临汾市乡村振兴研究院督导中药材产业安全生产工作

1月22日,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杨清带领相关科室赴襄汾调研指导粮药间作发展模式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襄汾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尉晨等一同调研。

在襄汾县艾美农庄,杨清一行重点查看了玉米套作柴胡、玉米间作白鲜皮、玉米间作芍药三种间套作模式。听取了农场负责人对玉米间作三种中药材的具体技术介绍,包括玉米、中药材的播期,中药材生长期内不同年份玉米播量、管护以及轮作技术等,并对间套作效益与单作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襄汾县艾美农庄2018年试验改变玉米株行距,间套作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实行垄播沟播、覆膜、水肥一体化玉米隔年轮行播种等综合技术,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数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实现了玉米、中药材双丰收,带动全县发展粮药间套作15000余亩,粮药间套作技术探索走在我市前列。

在襄汾禹峰中药材有限公司,杨清一行重点调研了黄芩自动化切制、烘干、分级、色选生产线,查看了种子恒温恒湿储备库,中药材仓储库等,了解公司的生产规模、加工能力、联农带农情况。禹峰公司现有1000余吨初加工生产线,年销售中药材3000吨以上,带动周边村镇中药材生产5000余亩。公司与国内多家知名医药企业、上市医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2024年经销额在1亿元以上。2025年公司计划建设“育种繁育和示范种植基地”、“多功能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仓储”,以期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在山西弘宁药业有限公司,杨清一行查看了公司的实验室、检验室,检查了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成品及原材料仓储库房以及中药材进出台账等。

杨清在调研期间强调,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格按照“三管三必须”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安全生产抓好抓细抓实。一是初加工企业收购基地的原材料要严把质量关,确保中药材质量;二是检验检测环节,要严格管控检测用化学药品(易燃、易爆、强腐蚀),严格进出台账,做到专人管理,防止发生事故;三是加工、仓储、物流环节的生产包装储藏等质量安全要严格规范管理;四是做好企业自身的水、电、火等风险因素的安全防范;五是严格按操作规范加工生产,确保生产安全。

(陈嫣)


汾西县: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汾西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部署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连续两年开展优秀乡土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评选表彰活动,持续培养壮大乡土人才队伍,走出了一条本土为主、自主培养的人才新路,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拓宽视野,本土选才

汾西县是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破解引才留才难问题,在留住提升体制内人才、回引激励在外人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县委研究出台《汾西县优秀乡土人才遴选培养工作方案》,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所需,把“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产业大户、经营能手、手工艺人等纳入人才评价范畴。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坚持带强产业、带活经济、带动就业、带富群众“四带”标准,对全县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全覆盖调查摸底,建立665名乡土人才库,为培养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细化标准,精准取才

2023年,汾西县委、县政府侧重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全县评选表彰优秀乡土人才22名。2024年,侧重致富带富能力,以“立得住、能引路、叫得响”为标尺,在全县开展“四类型”农村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二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类,包括使用涉农扶持资金、承担集体经济发展任务的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及新业态类,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领办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农产品电商经纪人及文艺社团负责人。四是社会帮扶类,包括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有效带动群众或集体增收的各级对口帮扶单位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致富带头人评选充分考虑乡土人才的专业能力、实际业绩、社会贡献等因素,破除以“帽”取人倾向,真正选树一批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标杆样板。

三、选贤任能,以绩论才

按照“推荐报名、组织考察、部门联审、集体审定、公示公告”的办法,广开言路,民主决策,推动评价体系更具公平性和实效性。组织考察突出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部门联审严把企业及个人违纪违法、失信失范等负面清单。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农村致富带头人评选工作,择优确定真正有能力、有实绩、有理想、有情怀的培树对象。评选初期共推荐人选58名,经逐级审核把关,最终确定农村致富带头人28名。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13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类6人、农业社会化服务及新业态类5人、社会帮扶类4人。全县28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创造就业岗位1200余个,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1000余万元,真正发挥了“探路者”“先锋队”作用。

四、选用结合,拴心留才

2024年12月31日,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全县农村致富带头人表彰大会,会议邀请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乡镇、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联合下发表彰决定,颁发荣誉证书,每人奖励5000元,发放600元体检卡。同时,深度挖掘典型事迹,制发《头雁引领群雁齐飞》汇报片、宣传画册,《汾西融媒》《汾西先锋》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引领激励更多“有绝活、有本领、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能人,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迸发能量、施展才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爱乡土人才的浓厚氛围。下一步,汾西县将进一步强化选育管用,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建立“人才+项目+资金”全要素激励办法,探索组建同类型跨区域党建产业联盟,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干在产业链、人才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汾西县农业农村局)

吉县农业农村局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2024年,吉县农业农村局积极作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一号文件精神。立足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需求,紧密围绕本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秉持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供给、服务产业、注重质量、适度竞争、创新发展的原则,全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致力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在培训内容方面,重点聚焦粮油、果树等主要农作物的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与经营管理、绿色发展、品牌创建以及涉农法律法规等。通过“一班一计划”,采用订单式组班、定制式培训等灵活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工作,旨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粮油稳产保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同时,在省级和美乡村屯里镇太度村、五龙宫村以及中垛乡中垛村,共计举办了5期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班,累计培训280人,顺利完成全年培训任务,获得学员广泛好评,达成预期目标。

在整个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吉县农业农村局始终坚守“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工作思路,紧扣本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以提升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水平为目标,扎实开展培训工作,主要有以下做法:

1.精准制定培训方案:深入了解本县农业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状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与计划。

2.提升生产技术技能:针对玉米、大豆、果树等农作物全生育期的关键技术展开培训,重点突出良种选购、播种时间、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切实增强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3.强化产业发展能力:契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围绕本县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返乡创业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开展涵盖农业经营主体管理、现代农业、风险防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销售和 “三品一标” 认证等全产业链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4.创新培训模式增效: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模式,采用 “网上学习+集中授课+实习实训+观摩学习” 的方式,有效提升学员技能水平,拓宽其发展思路,促进经营理念的转变,切实增强培训实效。

5.全面提升素质素养:各培训班均专门开设综合素质素养课程,重点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农法律法规、农业农村政策、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金融信贷保险、乡村规划建设、乡风文明、农耕文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并由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讲授行政第一课,教育引导广大学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守法经营的好公民。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培训,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不断涌现,成为引领吉县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吉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牛东杰)

襄汾县:金龙辞旧岁农业提质奏华章

银蛇迎新春农村提升谱新篇

时光荏苒,甲子轮回。

回首2024甲辰之年,奋战在襄汾的“三农”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三地”建设,紧盯耕地保护、防止规模性返贫、筑牢农业安全生产三条底线,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奏响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华章,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夯基础,提装备,稳产量,粮食产量创新高。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31.59万亩“粮田”变“良田”,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坚强保障;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2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55%,机械化率位于全市前列,并在我县成功举办了全省“五征杯”第九届农机操作手暨“大疆杯”第五届无人植保机培训技能大赛;有序推进1.5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实现了良种培育本地化;整县制深入实施小麦单产提升行动,建设3.6万亩示范田,实现亩产709.68公斤,创襄汾县小麦单产新高。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4.5亿公斤左右,粮食总产位居全省、全市第一。

挖潜力,抓宣传,提影响,农业产业创佳绩。聚焦我县农业资源禀赋,深挖农业资源潜力,统筹果、蔬、药协同发展,打造道地中药材集散基地,实现水果年产17.45万吨,蔬菜年产33.68万吨、中药材年产2.5万吨。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挖掘农业人才资源潜力,全年培训600人,生产技能评价率达100%,并在全省会议上交流了襄汾高素质农民培训经验;积极开展惠企服务,培育省市农业龙头企业32家,积极推荐我县农产品进入“临汾优选”平台,举办了“临汾优选”夏日主题襄汾专场特优农产品推介活动,助力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28.2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31.3亿元,位居全市前列。

建精品,补短板,抓整治,打造乡村建设亮点。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了古城镇关村、邓庄镇涧沟村、景毛乡南高村三个精品示范村,推动了新城镇丁村、陶寺乡中梁村、大邓乡上西梁等涉及13个乡镇的30个村提档升级村;筹集资金积极助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新增农村公厕40座,改造农村户厕1500座,新建10个100立方大化粪池,并成功承办了临汾市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通过1500余台联合收割机及秸秆离田设备,建成规模化秸秆收储站点15家,实现综合利用秸秆45.7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实施巩固衔接项目47个,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帮助400户1000余名脱贫人口实现户均受益2500余元,5000余户10000余名一般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5万余名农户受益,显著提升了脱贫质量和成色,筑牢了防返贫防线,有效助力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

回望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2025乙巳年,我们将坚持“干”字当头,锐意进取,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县“三农”工作者齐心协力下,必能立足丁陶沃土,握住时代航向,抓住时代脉搏,开创乡村建设新局面,重现“金襄陵,银太平”农业发展新辉煌。

                          (襄汾县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临汾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 版权所有 2021

承办:临汾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晋ICP备05003731号  网站标识码:1410000052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晋公网安备 14100002000001号